
如何在不影響舒適度的前提下節約資源?工藝在數位化時代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透過設計提升包容性?2025 年 iF 設計獎得獎作品針對這些核心議題提出了具開創性的解答,同時也啟發我們對未來設計的全新思考。
2025 年 iF 設計獎獲獎專案針對本文開篇的問題提出了開創性的解答,同時也開啟了新的思考。他們以設計承擔責任,共同展現出未來圖景。閱讀本文,探索未來趨勢的優秀範例!
經典技藝,創新應用
由 estudi{H}ac JMFerrero 設計的「Weaving Collection」,展現了如何以全新形式演繹傳統工藝。此專案運用編織技術,將鋁質鍊條轉化為立體且具動感的紋理,可應用於當代建築與室內設計之中,兼具美學價值與實用功能。

重新思考永續性
在 2025 年 iF 設計獎的得獎作品中,將永續理念深度融入設計已成為顯著趨勢。永續實踐不再侷限於使用再生材料,而是從根本上重新檢視材料的應用方式。「Tezeus C8」電動自行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作品採用全碳纖維車架、可回收煞車系統與高效能電池,成功結合永續性與卓越性能,為未來交通工具樹立新典範。

關注包容性與無障礙
包容性與無障礙等設計中的社會議題,如今正變得越來越重要。Denkwerk 的「A11y-AI」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評估網站的無障礙程度。這項技術能為開發者提供重要支持,並積極推動數位內容的無障礙優化,代表著邁向包容性數位未來的關鍵一步。

人體工學設計的新標準
夏普吹風機「Plasmacluster Drape Flow Dryer 900 系列」榮獲 2025 年 iF 設計獎,並以創新的「簾狀四氣流」(Drape Flow X4)技術樹立全新標竿。其獨特的四向氣流可溫和且均勻地烘乾髮絲。此款家電在人因設計上的巧思,體現在柔順的氣流控制與優化手柄設計,能有效減輕手部與身體負擔,展現智慧技術如何優化日常生活的舒適度與效率。

展望未來
2025 年 iF 設計獎的得獎專案顯示,設計師正日益將創作視為美學、功能與責任的整合實踐。這不僅關乎永續材料的應用,更關乎對材料本質與使用方式的重新想像。數位科技與實體產品的融合,共同致力於資源節約與使用行為的轉變。
包容性也不再是設計之外的附加條件,而是與設計流程自然融合的核心要素。今日的設計實踐證明,設計正是一股推動轉變的強大力量。眾多獲獎專案針對當代迫切議題提出精準回應,清晰展現設計如何以創新、責任與對社會需求的深刻理解,形塑未來。
本中譯文僅供參考,如與原文有異,應以原文為主;更多詳細內容請見原文。
#趨勢 #永續性 #人工智慧 #社會影響 #產品設計 #包裝設計 #傳達設計 #室內建築 #建築設計 #服務設計 #UXUI
相關文章
學生作品如何成為環保標誌:認識循環再造標誌的設計者 Gary Anderson
建築與壞情緒:讓人快樂的設計更有力量
人工智慧與建築:透過 Andrés Reisinger 的作品審視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