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在咖啡廳啜飲印度茶拿鐵,發幾封電子郵件,或整理文件後續章節,如此的現代場景在 1982 年完全無法想像。 那時,一位來自慕尼黑的學生暢想著未來的工作情景;如今,他被譽為「筆記型電腦之父」之一。這位設計師就是 Christoph Böninger。

 

Christoph Böninger 畢業於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Munich),目前擔任 iF 設計獎評審iF 設計基金會主席。 早在首款 Macintosh 系列便攜式電腦 Macintosh Portable 以及首批真正的筆記型電腦(如 1983 年款 GRID)問世之前,他便在自己的畢業論文中探討了所謂的 「筆記型電腦研究」。 如今,這位工業設計師被譽為 「筆記型電腦之父」。 閱讀本文,聆聽他對此讚譽的真實想法,了解設計師的職責,以及他如何踏上了家具設計之路。

 

Christoph Böninger

Christoph Böninger
Christoph Böninger 曾在德國慕尼黑學習工業設計專業,後來於美國洛杉磯設計中心學校 (Art Center School) 進修深造。 1985 年,Christoph Böninger 加入了位於紐約的西門子公司 (Siemens),並在美國辦事處設立設計部門。 12 年後,他在西門子設計中心的分拆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該部門經過重組後更名為 designaffairs。 Christoph Böninger 於 2001 加入營運團隊,並在隨後的六年時間內管理團隊的營運事務。 在擔任設計經理與總經理長達二十年後,他於 2010 年創立了家具品牌 AUERBERG,其家具設計作品被慕尼黑國際設計博物館(Neue Sammlung)、慕尼黑現代藝術陳列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 等展 館永久收藏。 2005 年至 2020 年間,Christoph Böninger 擔任 Haniel Foundation 基金會副主席,並於 2005 年擔任獲獎書籍《Form: Ethik》的編輯。 自 2015 年以來,他一直擔任薩勒河畔哈雷市哈雷應用技術大學 (Burg Giebichenstei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策展人,2018 年以來一直擔任 iF 設計基金會主席。

 

 



因此,我的研究計畫是對各種可預見性發展的外推,當年我真的認為自己設計了第一台筆記型電腦。 後來人們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 Christoph Böninger
 


 

iF:Christoph Böninger 先生,1982 年您在學生時期撰寫的論文徹底改變了電腦領域。 某種程度上,您身為發明者,常被人們稱為 「筆記型電腦之父」。 您本人是否贊成這個稱呼? 可否與我們講講 1982 年發生的事?
Christoph Böninger:當時,我正準備為畢業論文開展針對相關課題的設計研究,聯合國將 1983 年定為「世界通信年」,因此「移動計算」這個課題映入了我的腦海。 在我看來,IDEO 創辦人 Bill Moggridge 在 1983 年推出的 「Grid」 是首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型電腦。 其開發在 1982 年與我的研究同期進行,當年 「行動運算」 課題正當流行。

iF:您當時為何選擇投入這個主題? 您研究的動力是什麼?
CB:當時,首款個人電腦正在融入辦公室領域。 可以預見,硬體組件將變得越加緊湊,同時晶片的運算能力也將實現提升。 因此,我的研究計畫是對各種可預見性發展的外推,當年我真的認為自己設計了第一台筆記型電腦。 後來人們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初稿:筆記型電腦配整合式文件箱

 


 

我相信筆記型電腦在未來將會走向消亡,因為鍵盤會因為語音輸入和人工智慧而逐漸過時。

—— Christoph Böninger

 


 

iF:如今,當您比較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研究與現代筆記型電腦時,您發現了哪些曾經自己提出的觀點與方法? 您認為哪些方面仍有待改進?
CB:有許多部分非常相似:大螢幕、全鍵盤、儲存媒體以及可能的通訊管道,因為當時還沒有互聯網,筆記型電腦需要使用電話調製解調器。 我當時的構想甚至更遠:當電腦取代了辦公室與文件袋,筆記型電腦將成為主要的辦公設備,既能在路途中辦公,也能在辦公室桌台前使用。 因此,我為筆記型電腦設計了可移動的文件箱,以取代經典公文包。

 

手提公事箱式電腦:1990 年式 IBM PS/2 Modell P70 386

iF 設計見證了設計史的變化! 首款筆記型電腦曾榮獲 iF 設計獎。 我們深入探究 iF 設計檔案,發現其並非典型意義上的「筆記型電腦」,而是如同手提公文箱般沉重的「便攜式計算機」。 圖中便是 IBM PS/2 model P70 386,在 1990 年獲得 iF 設計獎。 IBM PS/2 model P70 型號在 1989 年 5 月至 1991 年 7 月期間生產。

 

iF:那時的您是否想過,如今的我們會生活在數位化的世界中,每個人都隨身攜帶小型個人電腦?
CB:我在 1982 年就已假設我們的職業生活將由電腦主導,但當時互聯網和基於 IP 的語音傳輸 (VoIP) 尚未普及。

iF:如今,筆記型電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後,遠距辦公的興起使其重要性得以進一步凸顯。 您如何看待行動辦公的未來,以及設計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CB:在我看來,當代設計師的任務與職責在於營造工作和生活環境,以抵消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例如日益加重的孤立狀態。 行動辦公是可喜的趨勢,但遺憾的是,新冠疫情也向我們揭示了行動辦公可能造成的問題。 我相信筆記型電腦在未來將會走向消亡,因為鍵盤會因為語音輸入和人工智慧而逐漸過時。

iF:您持續投入家具設計,並在近期內創立了個人品牌 AUERBERG。 請問您為何將家具設計視為您所需的必要平衡?
CB:家具設計作為資訊與通訊產品設計的對立面,對我而言始終至關重要。 AUERBERG 於 2009 年正式創立,其理念與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模式背道而馳,因此我們秉持 「完全主觀」 的理念。 當時,我的好友 Michele de Lucchi 提出的 「Produzione Privata」(私人製造)概念啟發了我。

 


 

我其實並不明確「創新」這個字的意思。 但如果我們用「進步」取代「創新」,那麼就會向其中增添道德維度,這便是設計師的職責所在。

—— Christoph Böninger

 


 

iF:全球的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已達到 「飽和」 狀態。 您是否贊成,對於設計師而言,如今實現真正的創新將越來越難?
CB:我其實不明確 「創新」 這個字的意思。 但如果我們用「進步」取代「創新」,那麼就會向其中增添道德維度,這便是設計師的職責所在。

iF:您自 2018 年起擔任 iF 設計基金會主席。 您於 1982 年發布的畢業論文是職業生涯的開端。 您是否因此而格外重視優化對新生代的設計教育?
CB:我在過去 40 年間見證了設計行業的發展,但立足於當今的視角,這些發展並非都帶來了積極的效果,例如設計師在為客戶工作時完全專注於經濟附加價值。 設計的初衷本就並非如此,在未來也必須超越這種桎梏:設計應是以社會共同利益和公共價值為導向的活動。 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對學生教育進行改革,這就是 iF 設計基金會的意義所在。 我們將在 2025 年出版相關書籍,為未來的設計課程奠定基石。

 

筆記型電腦設計發展趨勢:流暢、輕盈、多功能、可轉換

聯想 Yoga Book 9i,2023 年 iF 金質獎

聯想 Yoga Book 9i,2023 年 iF 金質獎
Yoga Book 9i 是聯想 Yoga 品牌推出的優質雙顯示器可折疊筆記型電腦,圍繞著 360 度條形音箱鉸鏈,拼接兩塊獨立的 13 吋 OLED 顯示器。

>> 了解更多

 

蘋果 MacBook Air,2023 年 iF 設計獎

蘋果 MacBook Air,2023 年 iF 設計獎
MacBook Air 圍繞著 M2 晶片進行了徹底重新設計,質感更輕薄,運行速度更快。 這款筆記型電腦的厚度僅 11.3 毫米,重量僅 2.7 磅,設計分外輕薄,採用經久耐用的全鋁外殼。

>> 了解更多

 

富士通 FMV LOOX Mobile PC,2023 年 iF 設計獎

富士通 FMV LOOX Mobile PC,2023 年 iF 設計獎
這款 13 吋 Windows 平板電腦專為重視數位創意彈性的使用者設計,並配備選購配件,提供流暢、高效、直覺的創意體驗。

>> 了解更多

 

LG 電子 LG gram (15Z90RT),2023 年 iF 設計獎

LG 電子 LG gram (15Z90RT),2023 年 iF 設計獎
15Z90RT 雖配有 15.6 吋寬屏,但採用極致纖薄的 10.7 毫米機身,重量輕至 990 克,回歸 gram 品牌的輕盈本質。 此外,完全平行的線條形成 「雙片式」 外觀,充分突顯超薄風格。

>> 了解更多

 

本中譯文僅供參考,如與原文有異,應以原文為主;更多詳細內容請見原文

#ChristophBöninger #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 #iF設計獎評審 #iF設計基金會 #筆記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之父 #工業設計師 #家具設計

相關文章
設計界傳奇人物 Franco Clivio 談如何打造現代化的經典設
Charles Eames 誕辰紀念!八款彰顯 Eames(與 Rays)創意才華的標誌性設計!
Michele De Lucchi 談現代環境對設計教育的要求